(
课件网) 无题 李商隐 01 新课导入 内容总览 02 整体感知 03 深入探究 04 课堂小结 05 拓展延伸 06 布置作业 07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如果教师节你准备给老师写一张卡片,你会选择写什么诗句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现在经常被我们用来赞颂老师的无私奉献。那它在原诗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一起看一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年少时曾前往玉阳山学道,与玉阳山灵都观一位女子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此诗相传应为写二人之间感情的其中一首。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无题,是诗歌的一个类别。看似没有标题,实则诗人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深刻。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是李商隐。 整体感知——— 知识链接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jù bìn kān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原文注释 无 题①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②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③,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④此去无多路, 青鸟⑤殷勤⑥为探看。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注释】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②丝:这里与“思”字谐音。 ③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④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⑤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⑥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译文】 见面的机会难,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是暮春时节,春风不再,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青春年华消逝,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整体感知 内容: 写别离相思愁绪———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整体把握全诗情绪———相思的感伤凄苦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1. 首联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见时难 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 别亦难 痛苦、舍不得,写出离别之苦。 2.怎样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 点明所处的环境———百花凋谢 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氛围,在这里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