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 一 、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 1. 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1351年, 红巾军 农民起义爆发,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 应天府 (今南京)为都城。 (3)统一:此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4)迁都: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始营建北京城。1420年北京皇城建成。1421年朱棣正 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 2. 中央机构变化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政务由六部分理,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明朝以南京为留都,保留中央行政机构,形成了两京十三布政司的行政格局。 (3)明成祖设立内阁。 目的 辅助皇帝处理庶务 地位 皇帝的秘书机构 职能 选用文官作为大学士入阁办事,负责处理章奏,草拟谕旨 意义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3.巩固统治的措施 (1)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在地方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 别管理民政、军事与司法事务,全国形成13.个布政使司 ,下设府、州、县。 (2)实行户口登记的黄册制度 ,并丈量全国土地,制成《 鱼鳞图册 》,作为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 (3)颁布《大明律》《大诰》等法律。 (4)在中央设立中、左、右、前、后 五军都督府 ,管理地方都指挥使司及京师和各地卫所。 4.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管理 (1)保留元朝建立的土司制度。 (2)设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3)设 哈密 等卫管理西域。 (4)明成祖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立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管理女真及东北地区事务,这 是明朝对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标志。 二、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 背景 15世纪初期,明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积极与周边地区建立密切联系多次遣使赴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 活动范围 从 中国南海 到印度洋, 直至非洲东部广大海域 航海技术 船只种类齐全,配备航海图、罗盘等仪器 意义 在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世界 是当时世界上 规模最大 的远洋航海活动 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联系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初,日本(在古代,日本称为倭国)奉表朝贡,恢复元朝时中断的朝贡贸易 明成祖时规定日本可以在宁波贸易,日本商人须持明朝所发“ 勘合 ”,这是明朝中日贸易的制度基础 倭寇猖獗表现 元末明初,日本不法商人、破落武士等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侵袭、抢掠 嘉靖 时,沿海卫所军备废弛,倭寇与海盗勾结,活动更加猖獗 加强海防的措施 明朝在沿海设立了众多卫所,配置士兵和战船,实行积极防御 戚继光抗倭经过 1556年,戚继光受命平倭,招募民兵,编练新军,先后平定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 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统帅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影响 倭患平息后,明朝恢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 三、张居正改革 背景 明朝中期,统治危机加深。北方的蒙古部落不断南下侵袭,明朝在长城沿线大规模修筑边墙财政负担异常沉重 时间 万历 初期 内容 政治 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严格考核官员政绩 经济 清理积欠,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折成银两合并征收 军事 充实军队,整饬边防 结果 百姓负担减轻,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力有所恢复,北部边地出现安定局面,缓解了明代中后期以来的衰败势头 张居正去世后,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改革成果付诸东流 四、明朝的衰亡 1.明朝衰亡的原因 (1)政治:万历末年,宦官专权,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横行无忌,党争不断,政治日益败 坏。以 东林党 人为代表的一些士大夫,与代表大官僚利益的政治集团和宦官集团在朝廷展开斗争,并且通过结社讲学等形式评论朝政,反对横征暴敛,维护民众利益。 (2)经济:大官僚集团垄断土地、矿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