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23144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217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 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魏征忠君爱国的思想,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 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章内涵。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本文的说理风格,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 魏徵(“徵”简化字为“征” )(580年-643年2月11日 ),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他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N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 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著有《隋书》的序论,《梁书》 《陈书》《北齐书》的总论,主持编写了《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土渐不克终疏》 2、解题: 谏:劝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三、常识积累 “疏”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一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一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一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一指责别人的过失。 “ 谤” 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谏”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四、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趣闻轶事: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