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复习重点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4.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特点及性质。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 4.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认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之路的艰难和曲折。 5.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认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出现的新气象。 6.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一、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① 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创建同盟会: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组织反清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 (1)过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②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③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结果: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成立④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⑤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⑥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影响 A.政治层面: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⑦ 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⑧ 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B.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思想层面:传播了⑨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D.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2)局限性 A.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B.缺乏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二、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的《⑩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发布的《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对外卖国: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 (二)护国战争 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奋起反抗。 2.概况:1915年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 纪年。 (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