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全书,整体把握《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 3.掌握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阅读全书,整体把握《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 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阅读全书,整体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有没有可以快速了解这些经典讲什么的方法呢? 【经典常谈图片】: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他力求让中学生读懂并讲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与大师们对话,在言谈中走进经典、品味经典。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常谈》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领略过朱自清笔下诗意的《春》,看到过朱自清眼中感人至深的《背影》,今天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 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明确: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三、阅读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及教材内容,说说: (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是怎样的? 2.探究方法: (1)结合教材分析及其原著帮助概括主要内容。 (2)结合教材分析、历史背景、原著书序总结《经典常谈》创作背景。 (3)分别找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明确: (1)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作品,写于1942年。该书分13个专题梳理和讲解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他著作的这本《经典常谈》,是引导读者深入国学的门径,它以十三部国学核心为主要内容,囊括了四书五经和诗词文赋,让读者可以通过书籍与大师们对话,在言谈中走进经典、品味经典。 (2)创作背景: 这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有说明: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古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 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有“使学生从本国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 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