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课题 《凤阳花鼓》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唱歌曲 课 时 1 教 学 目 标 1.准确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并能了解有关凤阳花鼓知识。 2.在欣赏与模仿中初步感受安徽地区民歌特点与风格。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该曲是人民教育-出卷网-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第四单元的学唱歌曲,是一首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行于凤阳而得名,也被称为《打花鼓》。歌曲是单乐段结构, 音域为小十度, 五声宫调式。 由四个基本乐句和一个补充乐句一个曲尾补衬构成, 起承转合的四个基本乐句的旋律采用"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乐句与乐句之间连贯绵延, 流畅自然。 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掌握以及一字多音准确性 教法学法 (含教具学具) 引导、聆听、讲授、合作。多媒体、琴、课本、筷子 新授课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新曲欣赏、新曲教学、拓展链接、学习总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会课调整(设计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及练习PPT等设计意图) 个性化调整 创设情境(学科思政)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幅鼓的图片,你能找到哪一幅是花鼓吗? 师:出示凤阳花鼓图片 师:介绍凤阳花鼓由来 1、播放两幅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哪一图片更符合花鼓。 2、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课教学做好铺垫。 新曲欣赏 聆听《凤阳花鼓》 思考:这首歌曲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锣鼓声在歌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歌曲分析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对这首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 百姓迫于生计,只有四处逃荒, 沿村乞讨,民问艺人口唱小曲, 身背花鼓, 手持小锣, 挨家挨户边舞边唱。凤阳花鼓歌词生活化、口语化. 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生涯, 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平世道, 倾诉了生活的艰难,而模仿花鼓。 师:接下来我们开始正式的学习《凤阳花鼓》。 发声练习 朗诵歌词 探讨:歌词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师生共同总结:衬词为模仿花鼓虽然没有实际意义,文字含义,但极好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师:下面我们在来聆听一遍,然后学唱。 1.欢快的,愉快的,烘托气氛的作用。 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注意气息和高位置笑肌提起。 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新曲教学 (节奏、韵律、乐理) ①出示歌谱学唱歌曲(教师弹奏旋律)并提问调号拍号。 要求唱旋律时:身体直,眼睛平视前方,高位置笑肌提起去演唱。 ②难点解决,准确唱准切分节奏。 ③师:作品有几个音构成? 师:此曲有12356(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称之为五声调式。 ④填词演唱,先跟着老师小声哼唱。 ⑤跟着歌曲琴声填词演唱(教师与学生演唱)。 ⑥学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 1、视唱乐谱,进行试唱 2.学生讨论 3、有感情的完整演唱两遍 拓展音乐 (师生互动,感受意境) 出示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有感情演唱歌曲并用筷子敲打桌子模仿鼓为歌曲配伴奏。 3.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同时感受歌曲风格,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兴趣。 学习总结 师:同学们,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文化指导下,我们需要继续把传统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任选) 1.练习型作业(复习音乐知识) 2.体验型作业(演唱,感受歌曲)3.活动型作业(创编和音乐游戏)) 1.有感情背唱歌曲 2.熟练拍打切分节奏 3.为《凤阳花鼓》创编舞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