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福建省清流县长校中学 主讲:王海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文化成就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 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 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②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建蜀(西南).③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④意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⑤三国时段:(222年――魏灭蜀),266年,魏国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吴灭亡。 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西晋:(26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 ①过程: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②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分裂,统一南北。 2. 灭亡: 原因:统治的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争权的内乱)耗尽国力;过程: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 三.五胡内迁:名称、时间、意义 ①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 ②时间:东汉末年以来 ③意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 四.淝水之战:北景、时间、结果、影响、相关成语 1.北景: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相关成语: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 投鞭断流,战中 草木皆兵, 战后 风声鹤唳。 五.以少胜多的战例: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对秦军.项羽胜.原因:项羽破釜沉舟,秦军不得民心. 2.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对袁绍.曹操赢.原因: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经济发展,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原因:曹轻敌,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联军天时地利人和战术.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对东晋.东晋赢.原因:前秦政局不稳,军心不齐;东晋保家卫国,士气高昂,指挥得当.意义: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南北朝: 北朝:指的是北方政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指的是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表现: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良田。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④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2、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的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