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课题 测量旗杆高度 单元 2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经历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影长,记录、计算、交流测量旗杆高度的全过程。 2.学习内容分析:理解用影长的比计算旗杆高度的方法,能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了解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获得成功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重点 会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能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难点 会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能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知导入 师:古代如何测量这些高大建筑的高度? 师小结: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师:我们每周都要进行升旗活动,每次都要仰望慢慢升高的红旗,我们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呢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讲授新课 新知探索 任务一:旗杆高度与旗杆影长的关系。 测量活动: 小组合作要求: 1.说一说:在测量中应注意什么 2.分一分:测量中组员如何分工?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3.量一量:各组分头选择地点开始测量,并填写好测量记录。 4.算一算: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旗杆高度的 师:在测量中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选择太阳光比较充足的一段时间,在操场上测量竹竿和旗杆的影长。 师:测量中组员如何分工?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生:5-6人一组,2人扶竹竿,2-3人测量,1人记录; 生:每组准备1米长和2米长的竹竿各一根,米尺一把, 记录表一张。 师:选择地点开始测量,并填写好测量记录,同时完成计算旗杆高度的要求。 生: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课堂练习 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1.想一想,填一填。 (1)在太阳光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物体影长的( )相等,物体影长与物体高度的( )相等。 (2)早上妈妈送小明上学,小明的影长2米,妈妈的影长2.4米,小明的身高1.3米,妈妈的身高( )米。 (3)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在大树旁边插了一根3米长的杆子,量得杆子的影长4.5米,又量得大树的影长15米,那么大树的高是( )米。 2.下午1时整,在校园旗杆旁直立了4根不同长度的竹竿。测得这些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如下表: (1)写出竹竿高度和影长的比值。 (2)根据上面的结果写出3个比例。 (3)如果一根竹竿的高度是5米,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米? 3.红红测得2米高的标杆在太阳光下的影长是2.4米,同时又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12米,请你计算出这棵树的高。 习题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 测量旗杆高度 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分工和测量的过程。 2.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时间和测出的数据。 3.计算出的旗杆的高度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比和比例》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比和比例》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三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