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62322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280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
  • cover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引入情境,完成活动任务; 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词人的情感; 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感知诗人的情感; 2. 培养热爱宋词情怀,提升文学素养,传扬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边有两首诗词,我们来一起读读,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首是我们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你知道这是谁的词吗?你从这两首词作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预设:闲适、愉悦、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其实辛弃疾留下的词作中更多的情怀和刚刚我们说的相距太远,他被称为“词中之龙”。 目标引领(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知人论世,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情感,传扬民族精神。 斯人已逝,惟有他的词作,依然流传,诉说着他的梦想与悲伤。张家港市电视台举办“千古风流人物之辛弃疾”颁奖词的投稿活动,这是它的先导片,我们一起看看。 初三的艾文同学想要参加,请你帮助他完成任务,形成文字稿。 艾文搜集资料时,发现本学期语文书上已有一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我们一起帮他解读吧。 那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huán)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自由读词,注意读音停顿。 【两三生读,其他生点评。】 读得很好,但是缺了点情感,初步体会情感,自由放声朗读。 二)、你听出了什么情感? 【再几生读,其他生点评预设:凄凉,悲凉,伤感,愁绪】 以上这些情感,如用词中一个词概括?“愁”。那作者 “识尽愁滋味”为何“欲说还休”?又“愁”什么呢? 那情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词,了解辛弃疾,艾文同学又查阅搜集了很多资料,请你结合本首词和资料帮他分析解读。 你从哪些词句中,各读出来辛弃疾的什么“愁”? 【1、全班独立思考,资料上圈画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生补充、点评。】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 预设《丑奴儿》解析重点难点 1.“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的“愁”更多的是登楼赏玩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家、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2.这首词上下片连用叠词,“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 “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欲说还休”的叠句,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者,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者则紧连下文,作者胸中是忧国伤时之愁,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3.词中“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而今(老年)”是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而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