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铃儿响叮当》是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节演唱课,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激发孩子们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学习,能用自然的气息、饱满轻快的声音进行演唱。 (3)通过合唱训练,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歌唱技巧。 (4)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增强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 3、教学重点: (1)通过学唱,体会歌曲意境,并用不同音乐情感恰当地演唱:A段轻快,B段舒畅。 (2)进行A部分合唱。 4、教学难点: (1)歌曲的准确演唱:音高、节奏。 (2)合唱部分两个声部的音准及声音的融合。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风琴、小型打击乐器(木质类、散响类、响铃类、金属类)、歌词图片(根据歌词做成的图片,可代替歌词)、节奏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节奏游戏:以弱起节奏型为主进行练习 (1)× × × × (2)×× ×× ×× ×× (3)o× × ×× ×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33 3 33 3 35 12 3 (木琴伴奏) 11 1 11 1 12 12 1 2、手风琴演奏,教师自弹自唱。 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铃儿响叮当》! 师:对,这是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这首歌曲在什么时候唱得最多 生:圣诞节 师:圣诞老人坐什么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生:麋鹿拉的雪橇车 师:拿出雪橇铃,给同学们介绍雪橇铃 3、歌曲欣赏 (1)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在这首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放音响:《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听到有铃声、雪橇…… 教师出示和歌词有关系的图画 [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根据老师引导学会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第二遍欣赏:带着刚才我们分析谈到的音乐情绪再欣赏一遍,听听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几段? 生:A—B—A'(教师需引导) (3)第三遍欣赏,注意听老师的雪橇铃伴奏:看之前的节奏谱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 4、学唱第一声部。 (1)唱谱(柯尔文手势),唱两遍 (2)加入歌词,为了快速记谱,我们边看图(教师事先画好的和歌词有关的图画)边唱。 (3)师: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请一部分同学唱,其他同学评价。 生1评价:用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轻快的声音演唱; 生2评价:歌词一字一音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特别是B段2、4句。 [设计意图:熟悉旋律,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同时通过生生互评更好地表现歌曲] (4)联系上课一开始进行的节奏训练,讲解弱起。B部分有四个弱起,要唱的有推动感、启发学生想象犹如坐在雪橇上奔驰的感觉。 (5)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