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名称 2.1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时间 学习者 分析 知识结构上,学生必修一已经初步了解生命系统,并形成了概念上的浅认知。种群和群落的学习,是从微观的细胞生命系统过渡到以群体为代表的种群和群落生命系统。学生需要对群体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现阶段的学生逐渐掌握模型建构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但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应用于生物学学习中,学生还是初步尝试,仍有一定难度。 通过对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和应用,模型建构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从微观的生命系统链接到宏观的生命系统,通过探究实践能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调查种群密度等活动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 单元教学 设计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1.生命观念 种群和群落都是开放的系统,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入迁出,种群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地存在和延续着,同一地区不同种群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群落。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提升了生命的系统观。 种群中“S”曲线的增长内容,解释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群落演替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和群落所处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都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群落具有特定的结构层次,关于植物分层现象的内容就鲜明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 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及群落的演替达到最终状态同样也是与对应环境相适应。这些内容体现了生命的进化观。 2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方面本单元侧重于学生学习系统的分析方法,以系统的方法思考问题贯穿从种群到群落整个单元。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如细菌繁殖的模型,“J”型和“S”型增长模型的曲线图和公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建构。 本单元还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系统因果关系的复杂性,避免线性因果的分析思路。 3.科学探究 本单元对应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共3个,分别是: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野外的探究活动也有实验室的探究,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恒心,进行观察统计。 4.社会责任 本单元与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茶园中茶树最适种群数量、杂草的情况调查、害虫的防治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关注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社会议题,都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教材第2章第1节介绍的控制放牧强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3节特别强调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还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治沙、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方面取得成就,即可以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乡土情怀。《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 (二)单元核心问题 课时核心问题学习任务拆分问题串第一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任务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并说明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1.为了解茶园害虫如蚜虫A的数量变化,以及对害虫有效控制,哪些数据是需要关注的?(即总结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2.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间关系是什么?第二课时任务2:运用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1.哪些生物适合用样方法?哪些适合用标记重补法? 2.以样方法为例,你认为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第三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任务3:说明种群的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1.理想状态下,种群的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显示状况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