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978740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4910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课,明朝,科技,建筑,文学,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一、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单元目标: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3、通过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4、了解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认识到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5、通过了解科技巨著,认识明朝的科技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剧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6、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朝的政治腐败,固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重点: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加强皇权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强化带来了社会弊端,认识中国面临的社会危机。 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落实,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都有涉及。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第三单元明朝时期强盛局面的体现。明朝的统治通过强化皇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上,还体现在他的文明中。通过前两课明朝统治者的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上的措施,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强大。这就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文明成就既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也是对后人的启发。学习好这课对于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民族的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此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优势也有不足,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且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所以教师可以设疑激趣,因势利导。但他们对历史缺乏理性认知,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历史思维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分析。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学目标 基于 2022 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问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井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 教学方式与策略 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演示、 借助图片、 史料、 漫画、 播放音像、 扮演角色等, 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 文献、 史料等案例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原因、 影响等方面, 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高度, 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现实及社会问题。 合作学习教学: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 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故宫的历史知识, 将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