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98700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共43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7341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广西,43张,发展,教育,中国
  • cover
(课件网) 第21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Back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9% 。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思考:开基创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 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434所 1947年的1.1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168100所 1949年的4.9倍 学思之窗: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学思之窗〕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