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到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通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解,认识到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增强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认同。 (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掌握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公共参与: 通过探讨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本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阐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问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本框是《经济与社会》的开篇,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又是高中经济理论的奠基。本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框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经济生活参与经历,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重要作用。但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缺乏系统深刻的理解,本框将有针对性地展开深人系统的教学。 知识分析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内容及实行的原因 (2)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形式,明确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3)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作用。 (4)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理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案例等情境,使学生直观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智慧,产生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七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思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引出主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坚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讲授新知 1.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定义与形式:阐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与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地位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国家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