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10-1课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情景导入 历尽艰辛创立大唐的李世民,坐拥天下,宝物无数,然而在他临死之时却流着泪对唐高宗说:“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想要的什么吗? 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闭上眼睛满意地去了。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 越过物质的栅栏 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太宗想尽办法得到真迹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关于“兰亭”真迹的面世与没世,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作者第七代孙王法极智永禅师苦珍葳[退笔冢、铁门槛],法门弟子辩才房梁掏龛守真迹,太宗三请辩才哄不得,监察御史萧翼三招智赚兰亭贴[套近乎,巧激将,亮底牌],五代军阀温韬掘陵盗珍宝,兰亭南世终遗传)。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佳品,同时也是一篇上乘的散文,文词优美,言浅意深。真可谓笔墨光泽与内容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文体知识,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品味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和思想观念; 3.欣赏文中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了解《兰亭帖》的流传故事,体会文化传承的艰难处境。 知人论世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自幼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完全突破了当时正统书法隶书的笔意,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作者作品 知人论世 东床快婿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即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当时朝廷上有一个太尉叫郗鉴,他派了一个门生去王导为女儿招一个乘龙女婿。王导邀请门生到东厢房去看王家的众子弟,门生逐个观察以后,就回去禀报说,王家的子弟看上去个个是青年才俊,藏龙卧虎,但是他们一听说我们是去招女婿的就略显矜持而不自然。唯有在东厢房的床上躺着个青年人,自顾自袒腹而食,根本不把这个消息当成一回事。太尉一听,马上说就是这个人可作佳婿了。 第二天,他再派人去打听,原来这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晋代有王、谢两个世家大族,就是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提到的王导和谢安所代表的两大家族。 鹅池碑,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兰亭风景区鹅池边,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父子合写,称父子碑。王羲之非常爱鹅,王羲之也爱书鹅。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想给这些可爱的鹅们玩耍的水池题写个“鹅池”,谁知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于书学颇为自负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从此,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 知人论世 鹅之趣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