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4243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 课教学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11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教学,初步,格局,对外开放,单元
  • cover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内容解读: 1.从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比较它与旧中国的通商口岸有何区别; 2.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 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 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 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学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们就明白了。 讲授新课: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表现: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3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