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55066

统编版语文必修 (上)2.3.2《插秧歌》课件+教案+素材【课件研究所】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811896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研究所,素材,教案,插秧歌
    (课件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思考:劳动的内涵是什么?古人是怎样看待劳动的?21世纪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劳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万里 课程研究所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 任务活动 视角说创作 诗 人 01 视角谈感受 路 人 02 视角话心声 主 角 03 视角看劳动 记 者 04 视角探内涵 历 史 05 视角赞劳动 现 代 06 (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作者简介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也许出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诗人的感情有着极大的隔膜。《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创作背景 情境设置 农业电视台的记者,穿越到了《插秧歌》诗人所属的时代,分别采访了诗人杨万里,《插秧歌》中的农夫和送饭人,以及路人。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1.您在《插秧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电视台记者采访到了杨万里,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请答记者问: 2.你在创作诗歌时用了什么手法来记录田夫一家插秧的场面?您为什么要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 任务活动一:诗人视角说创作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场景,暗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