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61502

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学案(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1次 大小:1815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时,专题,复习,一轮,历史,高考
  • cover
课时3 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贡献及地位。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的思想及百家争鸣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知识点一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1.孔子和老子 孔子 思想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 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 思想 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③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作 《老子》 2.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①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③统治者重视: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重要派别 儒家 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②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 法家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观。(×) ③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和老子就社会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⑤儒家仁爱,强调有等级差别的爱,重义轻利。墨家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阅读必修教材P12“孔子”像,指出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贡献。 提示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 ②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必修教材P13)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这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 尚贤。 3.必考概念———拓视野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基本内涵 【链接·选择性必修3·P4—5】 (1)重视以人为本 ①社会伦理: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制作礼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主张君主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②特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