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62680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4-11-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6次 大小:1136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解析,必修,选择性,2019,编版,史部
  • cover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 2.了解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时空观念: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描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状况,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世界物种交流、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史料实证:搜集古今中外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史料,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哥伦布大交换”“餐桌革命”等概念,认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交流中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新航路开辟 哥伦布大交换 物种交流 食物结构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学生用书(第7页)] 类型 物种 欧洲 中国 粮食 作物 玉米 推广:先庭院种植,后南欧普遍种植,再后来传遍欧洲 地位:先是观赏植物,后来成为主粮和饲料作物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蔬菜 作物 番茄 先是观赏植物,后来作食用栽培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思考 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番薯、花生等作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餐桌,它们为何会传播到世界各地? 试答: 提示 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适应性强;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推动等。 概念阐释———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之间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动物、植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1.(2022·宁波高二下期末)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对比乾嘉时期《鄞县志》与光绪时期《奉化县志》在玉米称呼上的记载差异,表明人们丰富了对玉米的认识,故选C项;实物史料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物,但并非有实物史料的支持就能够结束争议,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不同的方言圈间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材料中是对玉米名称来源的解释,与传播路线无关,排除D项。 2.(2022·菏泽高二上期末)下表是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A.生产技术进步 B.对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开辟 D.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上表可知,16世纪后欧亚大陆食物结构中出现了美洲的特产,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换,故选C项;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技术才明显进步,排除A项;对外大量移民促进欧洲食物外流,但材料强调的是欧亚发生的食物变化,排除B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亚洲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D项。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