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71970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4.2.2《致大海》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569329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4.2.2,致大海
    课题 致大海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致大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诗歌,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通过研读本单元作品,激发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反映的多样文化的兴趣,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课标指出应“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哥哥方面。 教 材 分 析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其中包含着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还有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学 情 分 析 通过必修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的实施,学生对于各种体裁、风格的文学作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完成任务的难点可能在于:对诗人知之甚少,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创作追求、诗歌风格是什么,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少有阅读其诗歌作品的经验;如何分析意象的组合和诗人情感的关系,如何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着手去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学生在这些方面尚缺乏较为充分的学习经历。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重温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古印第安人语 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时,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亲爱的你,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叶间漏下的阳光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月亮和繁星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闻一朵花的芬芳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光脚踩在溪水上的感觉吗?......如果你都没有印象了,那么请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一下自然万物,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故事导入,引起兴趣,感受生活的诗情画意。 情景设置 你不妨做个诗人———诗歌创作与心灵疗愈 “诗歌,也能像药物一样起到治疗或疗愈的作用吗?不少诗人都有这种体验,即诗歌写作是一个心灵疗愈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治疗学常用的治疗技术:表达性治疗。” ———心理治疗师、诗人肖功莲 班级准备合作编辑一本诗集《致青春·致心灵》,结合普希金的诗作《致大海》以及其他能够引起你思考的作品,感受生活,发挥想象,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我们的思绪,建构一个独抒性灵的“心灵支持空间”。 教师点评:现代社会更迭太快,电子、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现代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重心。社会有有两种明显的情绪:焦躁和迷茫。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出口转化心灵上的负面资产,不至于让一个人一生都居于痛苦乃至于绝望之中。那么,诗歌是一个不错的出口,出口找到了,负面情绪就得到了宣泄,很可能会拯救一个人于迷惘的心理困境中。 以创作诗歌、编辑刊物这个核心任务驱动整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增强学习动机。 任务一: 查阅资料了解普希金的困境 普希金的困境:爱自由的灵魂被套上枷锁 【导学探究1】《致大海》是在怎样的时代产生的?诗人面临怎样的境遇?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