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 一、教材分析 《功》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力、距离等基本 概念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本节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 严谨的理论推导,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此外,教材还注重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联 系,为后续学习动能、势能等概念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 习的重要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 在设计《功》这一节课时,我遵循了“情境导入———概念建立———公式推导———实例应 用———总结提升”的教学思路。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车、提水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现象。接着,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理论 推导,建立功的概念,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介绍功的单位和计算公式。然后,通过 例题解析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功的理解。最后,对本 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功的含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 规律。 科学探究:在实际问题的解析中学习功的计算和简单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以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五、教学准备 教具与器材:杠杆原理演示器、铁架台、杠杆、钩码、刻度尺、细绳、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既基础又重 要的物理概念———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听到“做了多少功”这样的说法,但你 们是否真正理解“功”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被 衡量和计算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 开“功”的神秘面纱。 一、引入新课 首先,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在操场上,一位同学正在用力推一个沉重的 箱子,而另一位同学则轻松地提着一桶水行 走。这两个场景中,都涉及到了力的作用, 但显然,它们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衡量这种不同呢 答案就 是“功”。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 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课内探究 二、功的概念 功,简单来说,就是描述力对物体运动 通过课件展示推石块、冰块滑动、 提水桶移动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影响的物理量。它不仅仅 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 动的距离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只有当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 了位移时,我们才能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为了更准确地定义功,我们需要引入两 个关键的要素: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功的大小等于这两个要素的乘积,即功= 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功是一个标量,虽然有正负之分 (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但只表示功的方 向,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功的单位 既然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那么它的单 位也应该是这两个物理量单位的乘积。在国 际单位制中,力的基本单位是牛顿(N),距 离的基本单位是米(m),因此功的单位就是 牛顿米,简称焦耳(J)。焦耳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单位,在物理学中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