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77104

8.3 *《琵琶行》课件(共48张PPT)

日期:2024-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1307857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琵琶行,课件,4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为“元白”。 白居易 (772年-846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作者简介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艺术特色: 讽喻诗,题材集中,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闲适诗,语言风格浅切平易、意绪情调淡泊悠闲 作品风格: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01 02 03 04 05 06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仕官生活 白居易罢校书郎———盩庢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离职丁忧,归下邽———太子左赞善大夫 贬谪江州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任职苏杭 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转上柱国———中书舍人———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苏州刺史 晚年生活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作者生平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糅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创作时期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传言她母亲因赏花坠井而死),再贬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出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解 题 “歌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