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80909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137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第三,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987年,宋太宗派出8名内侍,带着敕书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这反映出北宋(  ) A.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B.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2.有学者认为,宋代大量出身庶族的百姓家庭,通过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而不是凭借门阀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逐渐成为新型的官宦家族。这反映出宋代(  ) A.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平民入仕的欲望强烈 C.官僚队伍逐渐稳定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3.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表明朱熹强调(  ) A.经世致用 B.责任担当 C.知行合一 D.实践探究 4.在宋代,中央主要的机构是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三大分立的部门。为限制宰相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为限制枢密使权力,又设枢密副使;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5.北宋大臣刘挚在《忠肃集》中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如下评价:“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6.五代时期,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后多为武将,权倾朝野。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 7.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宋辽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统一 8.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9.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10.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统计,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墨学成为官方学说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民主意识的萌发 11.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一分配(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C.实现了权力制衡 D.有利于预防地方动乱 12.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向全国推行募役法。募役法的内容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有利于(  ) A.减轻农户的生活负担 B.创制以钱代役的模式 C.保障农业生产的时间 D.减小阶层间贫富差距 13.钱穆指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旨在说明(  ) A.行省官员由中央官担任 B.行省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