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84615

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5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阿房宫赋》教学例话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精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读书、作文时自觉注意语感。 2.了解文章高度概括与极尽敷陈的写法,体会跳脱、整散、长短、虚字衬垫及富丽夸张等语言特点。 3.了解古诗文的特殊句式。 二、教学设想 1.贯彻本人所主张的多读少讲、让学生自己体会的教学思想,用诵读为主、稍事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2.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内容讲解、疏通、熟悉;第二课时,强化记忆、分析、练习、背诵、默写。 三、预习要求 1.查字典、正音、试读。 2.思考题:①读了文章有什么感受?②想一想这种感受如何获得的?③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多种手法,主要是音乐节奏感和内容本身。核心是最后一句。) 评析:音乐美、高度概括和极尽敷陈的写法、特殊句式,无一不指向文本的篇性特征,显得格外精粹、深刻和大气。没有渊深的语文学养,根本无法作此独到的目的(目标)定位与设计。可贵的是,从整体来看,所有目标均被做实,并非“计划,计划,墙上一挂;目标、目标,从不聚焦”。 这种高远的目标设计,或许会被视为阳春白雪或“严重超标”。殊不知,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必得下下。更何况,聚焦篇性特征,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解读中的创造潜能得以不断迸发。要说面向全体,教学目标必须准、精、高,并非泛泛而定,或着眼于学生一望而知的浅层。 多读少讲,是对自我教学的严苛,为的是更好地精讲、妙讲,与昆体良等教育家强调的“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能力”的理念,不谋而合。 预习思考题注重感受的生成、观点的把握、方法的反思,深得自学之精髓。 也有白璧微瑕:1.目的①的行动主体是教师,无法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2.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有强化记忆、分析、练习、背诵、默写,独独少了审美。 不过,这些属于文字处理技术上的问题,而非教者本心,因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和细节,上述问题被悉数规避。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我们刚刚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又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核心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今天,我们来欣赏、品味杜枚的《阿房宫赋》,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枚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么表达这个观点的? 板书:阿房宫赋 。 2.教师范读。 3.提问(预习思考题)调控,一般不做评价,上完全文再总结。 评析:导入有群文教学的贯通之美,既关注了作者写什么,也关注了作者怎么写。联系整篇,教者更关注后者,这便确保了语文体性得以捍卫。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却置而不评,很大胆的教学处理。不是“暗胡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随着体验、理解的加深,不断反观、自评。这不仅留下了学习的悬念,还与文本烘云托月、卒章显志的言语表现智慧暗合,体现了教者坚实的自信力和高屋建瓴的统筹力。 令人不解的是,教者的发问忽略了作者“为什么写”这一维度———整个教学设计均未体现。难道是学生的自学、探究已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已经无需课堂上“知人论世”? 二、逐层分析第一自然段 1.第一组,十二字。 提问①:写了什么?两部历史:一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兴盛史(《过秦论》《六国论》为此用了许多笔墨);一部阿房宫的建筑史,《史记》记载“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输蜀荆地材皆至”。 提问②:读前四句有何感觉?斩钉截铁、短而有力,如铁锤敲钉,一个一个敲下去。 提问③:为什么有这个效果? 提问④:四个动词,若改为“六王毕焉,四海乃一,蜀山兀也,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