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91712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3937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1.6,格式,九年级,物理,北师大,不同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科书 书 名:九年级物理教材 -出卷网-: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属于导体,哪些物体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的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4.通过探究,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5.通过探究,感知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的条件。 6.通过本节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2.电阻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导体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电影《三个大傻闹宝莱坞》搞笑的触电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房间内的人没有触电? (二)针对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探究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实验器材:钢尺、塑料尺、盐水、自来水、玻璃棒、铅笔芯等物品,两节干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小灯泡所需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和操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探究以上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从而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创新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探究),分析电路图的可行性,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出相关问题:(1)上面三种电路图哪一个具有可行性?为什么?(2)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导电?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3)小灯泡的作用有哪些?(4)你的探究结果是什么?(5)将自己(人体)接入电路中电流表有示数吗?等,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电路图,选择合适的电路图并完成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逐渐渗透转换的科学方法。 ( 实验电路实物图 )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钢尺,盐水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塑料尺、木筷子、玻璃棒等。 2、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在电路中接入自来水和人体时,电流表无示数,灯泡也不亮,这说明它们不容易导电,它们是绝缘体,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你觉结论得正确吗?如果不对,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创新点2:引入人体和自来水的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可以自主交流,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回答:可能是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法测量 (三)探究二:探究自来水和人体的导电性能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困境,学生提出用精确度更高的器材来实验,教师拿出灵敏电流计替换电流表来进行演示实验(创新点3:引入精度更高的灵敏电流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相互协作并顺利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原来自来水和人体是导体。 (四)探究三:同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一成不变的吗?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玻璃棒不易导电,说明玻璃是绝缘体,那玻璃一定就是绝缘体吗?(创新点5:引发生思考,再次制造认知冲突。) ( 加热 ) ( 数据传送 线 ) ( 大屏显示数据图像 ) ( 软件处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受到启发,尝试改变外界条件,即加热绝缘体玻璃,在原有的器材上再提供酒精灯,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抛开传统实验的范畴,引入更加先进的现代数字化物理实验的概念,并提出用微电流传感器来替换灵敏电流计,教师介绍数字化物理实验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处理软件,让学生简单了解数字化物理实验的优点,并进行实验探究,电子白板大屏上所显示的实验现象明显,即随着温度升高,电流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