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0225

第1课《社戏》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20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课,社戏,教学设计,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 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口语交际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社戏》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属于小说。以“社 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经历。通过“我”和 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现了“我的”一段天真 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眷恋之情。 本单元主题是民俗。从内容角度讲,要求教师依托文本引领学生赏析民俗风情画 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从语文素养角度讲,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 2.教学重点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3.教学难点 以分析人物形象为载体,品味语言,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1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文本,梳理小说故事情节,以社戏为中心,概括主要事件。 2. 通过朗读、品味等活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 善良的民风民俗。 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读片段,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及艺 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建构动场:诗句导入,走近作者 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所谓“社”, 就是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所谓“社戏”,是指在绍兴 地区的农村,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外设 台演出。鲁迅的这篇《社戏》就是记录“我”童年时看社戏的故事。 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 拾》等。《呐喊》收录了鲁迅自1918--1922年创作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故乡》 《孔乙己》《药》等批判社会现实的名篇,《社戏》是最后一篇,却一反辛辣讽刺之文 风,代之以朴实自然的口吻讲述童年乡村生活。 (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一: 跳读文本,直击社戏,探儿童赏戏视角 1.“我”那夜看了怎样的好戏 预设: (1)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2)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2 (3) 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4)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坐着唱。 2.这些戏精彩吗 精读文本,分析“我”内心的真实评价。 预设: (1)能翻八十四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却并没有翻。 (2)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但唱的什么,不知道。 (3)最喜欢看的蛇精、老虎并没有。 (4) 最好的一折是花白胡子用马鞭打绑在柱子上的小丑,但没有情节。 (5)最怕老旦唱,结果老旦踱着唱、坐着唱,许多工夫抬手以为要站起来,结果还 是坐着唱。 (6)社戏没有看完小伙伴们就陪着“我”一起提前回去了。 总结:这次赵庄看戏,演出的地点破败--破的石马倒在地上,石羊蹲在草里;离看戏 的戏台很远,只能远远地看;想看的精彩又没有看到;看戏过程中,想喝的豆浆也没 有喝到;看客少,伙伴们都困得打呵欠……实在算不得精彩。 可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到底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