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6520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91359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24张,课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诵读
  • cover
(课件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导入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熟练背诵、默写全诗。 01 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02 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03 了解作者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人(现湖北江陵)。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介绍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诗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边塞诗 思想内容: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字音 诗题 诗人行军途中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便行军休息时间登高望远,产生对长安家乡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诗题意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01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02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无人送酒来”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