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二) 1、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 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 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选择较为接近的数据,请用连线的方式将左侧的情景与右侧相应的选项连接起 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7cm、12.75cm、12.35cm、12.38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62cm B.12.37cm C.12.46cm D.12.36cm 4、如图,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5、在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时,第一学习小组的5位同学用相同规格的直尺测量了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读出的结果依次是2.50cm、2.51cm、2.49cm、2.71cm、2.51cm,其中错误的一项数据是 ,他们所用直尺的分度值是 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毫米,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读数时眼睛的视线必须与刻度尺 。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测量的误差,可通过 (选填序号)的方法。 ①选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②选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某同学测一物体的长度时,数据分别为16.5cm、16.6cm、16.4cm、16.5cm,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8、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 ) A. B.12厘米=12厘米×=0.12米 C.12厘米=12厘米×米=0.12米 D.12厘米=12×米=0.12米 9、(1)图中物块的长度为_____cm; (2)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s。 10、如图所示,物块的长度为_____cm;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s。 11、(2024年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 3mm B. 3cm C. 3dm D. 3m 答案及解析 1、A 【详解】ACD.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要测量就一定存在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五组数据中,18.20cm为错误数据,故物理课本的宽度为 故A正确,CD错误; B.刻度尺使用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析数据可知,5次次测量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为0.1cm,故B错误。 故选A。 2、 3、B 【详解】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所以测量的准确值应相同,数据12.75cm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2.40 【详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4.40cm对齐,则物体的长度 5、2.71 0.1 2.50 【详解】[1]分析数据可知大部分测量值在2.50cm左右,2.71cm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于错误数据。 [2]直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直尺的分度值是0.1cm。 [3]根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则可知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6、 1 1.30 垂直 ①③ 【详解】[1]刻度尺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分为10小格,一小格表示0.1cm,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2]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3]读数时,为了读数准确,眼睛的视线必须与刻度尺垂直。 [4]①选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可以使读数更精确,减小误差,故①符合题意; ②选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可以增大测量范围,不能减小误差,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