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回延安》,请大家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一)预习检查 小组长进行预习检查。 (二)了解大意 师:请大家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生朗读。 师: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说说是认识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生进行概括 师指名学生板书。 师出示答案对照。 三、诵读诗歌,赏析语句 师: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归纳 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开始吧。 生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进行展示。 师:炽烈的情感更需要独特有力的语言形式来展现,这就是民歌的生命力,这就是《回延安》震撼我们的魅力所在。低下头,沉入字里行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现民歌情感与形式奥秘的有心人。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群文阅读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民歌是诗歌的重要源头,《诗经》“风雅颂”中的“风”就是采集于各地的民歌。不仅如此,民歌也一直是诗歌这条大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朝民歌《木兰诗》。请同学们会议上节课我们在诵读《回延安》中发现的民歌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回头看看这些古代民歌,是不是也有共同的形式特征呢? 生思考。 教师指名回答。 师:是啊,民歌的魅力一脉相承,那些形式的奥秘原来一直都在,只是缺少了我们发现的目光。中国文化不是江边的古藤老树昏鸦,而是一直有民歌的激情在激荡。 二、动笔写作,切身领悟 师:同学们看来都发现了民歌在情感上和形式上的独特奥秘。让我们更进一步,运用我们发现的奥秘,试着模仿课文,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创作两三句民歌,来赞美我们的家乡徐闻。 生动笔写作。 教师指名生展示,可诵读,可板书。 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回延安》,你收获了什么? 生自由答。 师:是的,爱民歌,有文化上的自信,更学会如何去发掘其情感、形式上的奥秘。愿你们对民歌有爱,更懂得如何去爱!下课! 《回延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掌握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3.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满心话dēng shí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东山的méi z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 mó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