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第 15 课《分享真快乐》(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 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 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 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 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分享真 快乐》一课侧重培养儿童学会分享的习惯和乐于分享的品质,体现了“负责任、有爱 心地生活 ”所反映的“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中的第 3 条“关心他人,友爱同学,乐 于分享与合作 ”和“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所反映的“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中 的第 7 条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愉快,积极地生活 ”所反 映的“愉快、开朗 ”中的第 1 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对此, 本课以“分享阅读 ”作为起点,设置了相应的主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初步 感受分享的乐趣,理解分享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分享中的规则意识,解决与同伴相处 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乐于分享,感受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材分析】 《分享真快乐》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的第 三个主题,由“分享阅读更有趣 ”“分享的魔力 ”“快乐地分享 ”“他是‘小气鬼 ’ 吗 ”四个话题组成。本课是第一课时,进行第一、二个话题的学习。本课时重在让学 生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引导学生从分享阅读的角度理解分享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 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初步感受分享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分享的概 念与种类,进一步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 6 至 7 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期,所 1 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独占 ”的表现。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分析,不愿意分享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进行判断多事以自我为中心,分享的观念尚未 形成。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角度看,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享的技能,学生不知 道如何与同伴分享。其次,学生不愿意、不会分享的原因还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有 关,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更多地享受着长辈的宠爱及迁就,在于同伴交往时就往往 容易出现不愿意分享的表现。因此,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与培养下,学 会与同伴分享,并在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理解分享的含义,感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快体验,并乐于和大家分享阅读的 快乐。 2.从不同角度体验分享的快乐,感受分享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分享的含义,感受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愉快体验,并乐于和大家分享阅读的快 乐。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体验分享的快乐,感受分享的意义和价值。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活动探究。 学法:亲身体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分享情境的图片、学生录像、音频资料、儿歌。 2.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 2 课时完成教学,本课是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我介绍 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 天我们学习一年级下册统编版道德与 准备上课 2 法治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分享真快 乐》第一课时,课本第 58 页和第 59 页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吧! 1.理解分享的含义,感受阅读给 自己带来的愉快体验,并乐于和大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