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导入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1-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进出口 02-粮食安全的环节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水稻 玉米 小麦 大豆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3-粮食生产基础 0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政策 交通 市场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耕地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思考: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1)技术经济因素: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利于精耕细作; 形成了水稻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 农业科技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利于耕地的养护。 (2)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思考: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05-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我国约90%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 西北地区耕地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思考: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想一想】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1)我国耕地分布不均。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南方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2)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