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13896

4.1 走向生态文明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5-0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973976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走向,生态,文明,课件,2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4.1 走向生态文明 情景导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省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新的烦恼。 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 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安吉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采集-狩猎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进入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在这一时期,人类尽管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农业社会时期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工业社会时期 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者人地关系的演变。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社会阶段 主导产业 资源基础 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 社会 采集 狩猎 自然植物 动物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 且发生在局地 依附自然 农业 社会 种植 养殖 作物 驯化动物 土壤、气候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 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半依附自然 工业 社会 工业 现代农业 服务业 矿产资源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 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征服自然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现代,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继续对自然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生态文明的意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