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17093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14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促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 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明确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3.总结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感知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宋徽宗喜欢踢球,重用了踢球踢得很好的高太尉,结果是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明宜宗的爱好是斗促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促织》 2、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管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二十一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3、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潘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4、题目解说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朝廷征促织。 第二部分:(第2段)成名因交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 第三部分:(第3-4 段)成妻占卜得图,成名按图索促织。 第四部分:(第5-7段)成子误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第五部分:(第8段)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评论促织一事。 6、全文分析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和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斗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2、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3、本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何艺术特色?请举例分析 本文详写了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的过程,略写了皇上喜悦,抚臣、宰会尹“受促织恩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反衬出后者的荒唐、腐朽。除此之外,全文多处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衬“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笑的情状,略写虫斗的过程,前面的“详”就有了充分的反衬作用。这种反衬作用还反映在对同类性质的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作者对第二、三两次都进行了详写,但第二次“详”在“执图冥搜”,第三次“详”在迷离恍惚,第二次突出视若珍宝,第三次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第三次获得的蟋蜱更有异能。这就使得小说跌宕多姿。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