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基本字词和句子含义,如“涕”、“洛”等生字的写法及诗中地名、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及其平息对杜甫及当时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自主收集诗歌相关背景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通过杜甫的诗歌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感受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从而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板书“杜甫”二字):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在听到一个好消息后,满怀激情写下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诗句的节奏。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纠正发音。) 教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举手,教师点名。) 学生A:(朗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师:非常好,字正腔圆,节奏感也不错。不过,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还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课内探究 教师(板书“剑外忽传收蓟北”):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阁以南,当时杜甫正在四川一带漂泊;“蓟北”则指的是安史叛军盘踞的北方地区。这句诗告诉我们,诗人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 教师:想象一下,杜甫在长期的战乱中流离失所,突然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B:他一定非常高兴! 教师:对,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来看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初闻”就是刚刚听到的意思,“涕泪满衣裳”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听到消息后泪流满面,激动得连衣裳都湿透了。 教师:那么,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诗中的“却看”是回头看的意思,诗人回头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发现他们脸上的忧愁都不见了。这说明什么? 学生C:说明他们也被这个好消息感染了,不再忧愁了。 教师:非常棒!再来看第四句“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的“漫卷”是随手卷起的意思,诗人因为太高兴了,连手中的诗书都顾不上仔细收拾,只是随手卷起,可见他内心的狂喜。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入下半部分的学习。第五句“白日放歌须纵酒”,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大白天放声高歌,并且还要开怀畅饮。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学生D:因为他太高兴了,想要用唱歌和喝酒来表达自己的喜悦。 教师:没错,这就是诗人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再来看第六句“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在这里并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