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欣赏交响曲《暴风雨》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二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在音乐中展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交响乐气势磅礴的音乐表现力,体会音乐的魅力、趣味性,培养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和感受交响曲《暴风雨》,进行音乐联想、探索声音、哼唱主题,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活动。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感受音乐要素的作用。尝试建立生活形象与乐器演奏音响效果之间的关联,感受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感受音乐要素的作用。尝试建立生活形象与乐器演奏音响效果之间的关联,感受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交响曲《暴风雨》选自贝多芬的代表作《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快板,f小调。作品所塑造的“暴风雨”形象特别突出,非常符合孩子们的欣赏习惯。适合通过聆听作品,引导学生在自然界的声响中和音乐的声响中去感受音乐的形象,从而培养起正确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教学策略 音乐联想、探索声音、肢体律动、哼唱主题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情境导入听声选图师:在正式上课前,让我们一起先来唤醒耳朵。听,这是什么声音,你觉得它与哪幅图更相配?师:这呀,是雷雨声!与这幅雷雨图更相配。学生:聆听并积极思考。2.选择乐器师:老师这里有四件乐器:它们是小提琴、大提琴、短笛和定音鼓,你觉得哪一种乐器的声音最适合表现雷声呢?学生:聆听并积极思考,根据乐器音色做出选择。 1.从学生所熟悉的大自然雷雨声响导入,引导学生积极聆听并思考哪一种乐器的声音最适合表现雷声。2.创设情境,由简入繁。 展开阶段 听赏乐曲第3段(电闪雷鸣),感受乐器音色和所塑造音乐形象的关联。师:你选了哪样乐器呀?音乐家贝多芬选择了定音鼓,是不是和你的选择一样呢?我们来听听由定音鼓演奏出的雷声吧!学生:聆听定音鼓演奏。师:音乐家巧妙地利用了定音鼓的音色,配合紧凑的节奏和稍快的速度,营造出了电闪雷鸣的感觉。你在听这段旋律有什么感受呀?学生:感受。师:老师觉得很紧张、很压抑,甚至还有点害怕。定音鼓在急促演奏的低音提琴、长号助威之下,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你的感受和我一样吗?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这次呀,请你手握拳头,听到雷声时就跟老师一起模拟敲击定音鼓,体验一下当鼓手的感觉。生:再听,跟随老师示范模拟击鼓。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听赏第4段(倾盆大雨),感受音高、速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师: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大雨已然倾泄而下。请同学们听听,接下来这段音乐里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呢?学生:倾听,思考。师:我猜你一定听出来了定音鼓和小提琴的声音!其实呀,这段旋律里出现了好多乐器:有短笛和双簧管,还有单簧管和圆号。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急速又不和谐的旋律让人感到心惊和恐怖。师:我们再来听一次音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狂风疾雨里,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生:倾听,在音乐中进行联想。师:栩栩如生的“音乐大雨”里,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风雨里———是有急促奔走躲雨的人?顽强与风雨抗争的树木?还是瑟瑟发抖的小动物?或者是其他画面?老师觉得呀,你想到的只要是符合音乐情绪的画面,都对!学生:知晓音乐联想的可能性。听赏第5段(狂风怒吼),感受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师:哎呀,大雨下着下着还不够,又刮起了一阵狂风!你们听!学生:聆听,进行音乐联想。师:聪明的你听得出来这是哪个乐器家族表现出的风声吗?学生:思考。师:我猜你肯定听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