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目 录 01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0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区域发展战略 人口数量大 区域差异大 发展不平衡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 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 改革开放之前: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新时期:我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 我国四大地区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加北京 110°E 中 部地区 西 部地区 四大地区范围 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中部地区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 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 三大经济带 东部经济带 中部经济带 西部经济带 自然条件 优越 较优越 较差 经济基础 雄厚 较薄弱 薄弱 发展水平 较高 较低 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较低 2.划分依据 第一阶梯: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海拔 4000 米以上) 第二阶梯: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海拔 1000~2000米) 第三阶梯: (海拔 500米以下)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气候差异 地区 地形 气候 东部地区 平原、丘陵 季风气候 中部地区 高原、丘陵、平原 季风气候 西部地区 高原、盆地、山地 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 东北地区 山地、平原 季风气候 中西部地区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东北地区能源丰富; 东部地区矿产资源较少; 资源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育水平 较高 较低 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发展迅猛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 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西部经 济地带 中部经 济地带 东部经 济地带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以重型产业为主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2)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差异 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 “二、三、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