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 1.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一修改有利于( ) A.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消除各民族出现差距的根源 D.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3.据1953年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4.自2000年开始,我国在提交给国际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国家报告中将“少数民族”的英文版表述由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正好对应了我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民族”的两种解释,“中华民族”对应“nation”一词;第二种则是指族群,对应的是“ethnicgroup”这个概念。上述改动体现了( ) A.我国深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实现 C.国际法对国内法的指导作用 D.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 5.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居住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6.2020年夏,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总书记深情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旨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7.1901年,清政府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军击毙处建立“克林德碑”;1918年,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亚太区域和平会议又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上述碑名的变化主要缘于(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7年共获得苏联约22亿美元的贷款和156个援助项目,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7%。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目标 B.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C.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9.1971年,美国总统外交咨文重申美国愿意与中国建立接触,并且再向中国担保,美国没有不良意图:“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表明美国( ) A.着手调整对华战略 B.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C.愿与中国结盟对抗苏联 D.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10.“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11.蒋纬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