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学课件 基础模块 哲学 与 人生 社会历史现象扑朔迷离、纷繁复杂,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人物创造的?探讨和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史观,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前言 坚持唯物史观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单元 第10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有无规律可循?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学习本课,我们将理解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将人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导语: 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0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目 录 第10课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框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框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 阅读与思考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由农夫集体耕作。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得到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井田制“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兴起了. 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为什么会导致井田制的消亡 结合材料,谈谈生产工具的改进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考问题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解析: 促成井田制消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决定了生产关系最终必定会发生变革,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及构成。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会形成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社会形态)。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之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加 工 利 用 劳动者 生产力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人类改造自然 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 客观物质力量 谁来改造 怎么 改造 改造 什么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生产资料 (石器—铁器—机器—机器人 )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公有制、私有制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平等互助、雇佣剥削 决定作用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9 世纪后半叶 铁器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 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