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41007

第一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答案)

日期:2024-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618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答案,每周一,中外,纲要,一周
  • cover
第一周 1.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要、铜瓿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强国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 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3.《史记》对于夏朝初年的权力交接存在不同的记载:其一是禹将部落联盟推举的益定为接班人,禹去世后,益将王位让于启;其二是益在禹死后继承王位,但启率领臣服于他的部族武力推翻益的统治,强夺君主之位。这些记载都可用于说明,夏朝初年( ) A.王位世袭制不得人心 B.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 C.权力归属由武力决定 D.部落联盟已名存实亡 4.《韩非子·说疑》有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作者如此描绘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意在说明( ) A.上古时期政治王朝更迭具有残酷性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具有曲折性 C.战国时期君主加强集权具有必要性 D.以下弑上违背纲常具有非法性 5.“灭人之国,不绝其祀”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传统和规则,指灭国之后允许先代贵族保留一定的封地、爵位。武王灭商后,遵循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汤的后裔为诸侯。由此可知( ) A.早期国家祖先崇拜意识淡漠 B.殷商残余势力过大难以掌控 C.分封制为西周灭亡埋下隐患 D.华夏文明充满人道主义色彩 6.与商代相比,西周王臣在身心两方面都变成了王的附庸,只能向唯一的君主倾注全部身心而“付畀余一人”。且在王本人身死升天后,后于王去世的亲属与其近臣也须作为“袝”配享先王,意即登天服侍。西周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君臣的附属关系 B.重建了周人的信仰体系 C.延续了部族的宗法观念 D.提升了王臣的政治地位 7.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8.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B.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C.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9.自先秦以来,中国统治者自称为“华夏”,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这( ) A.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 B.加重了中央政府财政负担 C.渗透着天朝上国理念 D.增强了中国政府政治威望 10.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足。”据此可知,孔子( )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主张赋役征发应注重实际 11.战国时期,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