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47958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卷(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17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第一,纲要,历史,中外,必修
  • cover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秦统一后在西北地区设置陇西、北地、上郡3郡,且将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其税收无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这些措施(  ) A.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的一体化 B.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D.解除了北方地区边患问题 2.如图为山西平陆县枣园村出土的汉代墓葬画西壁画,农夫左手扬鞭,驱赶着两头黑牛耕地,犁铧暴露在外。该墓葬北壁描绘了农夫驱赶着黄牛,用楼车播种。这些考古发现可直接佐证(  ) A.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B.汉代庄园的自给自足 C.新型生产工具广泛使用 D.农耕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3.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此举意在(  ) A.提高中枢机构的效率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强化君主的专制集权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4.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为吏之道》记载,为官要“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率之,正以矫之”。同时要求“严刚毋暴”,禁止“傲悍戮暴”。这说明秦朝(  ) A.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 B.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C.贯彻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保障了政务的廉洁 5.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罄、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早期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联系 B.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广泛 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滥觞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定型 6.观察如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7.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 8.《国语 周语》记载礼乐之道“媚于神而和于民”“乐以耀德”。考古出土的部分周朝青铜乐器中附有“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据此可知,周朝(  ) A.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 C.礼乐之道旨在教化民众 D.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 9.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  ) 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 10.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11.如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 国家(改革者) 部分内容 魏国(李悝) 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 楚国(吴起) 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 韩国(申不害) 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