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5492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3078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中外,历史,纲要,2课,诸侯,纷争
  • cover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通过比较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学术界一般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分界线; 2.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论述大国争霸的影响,增强中华民 族认同感; 3.通过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的不同史料,论述百家争鸣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情况。 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3.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春秋战国的两个视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本课重难点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的“春秋战国”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回应。 新课讲授 上新课之前有请我们的小小辅导员上台展示他课前根据本课内容所画的思维导图,请同学们 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之变) 展示本课时空坐标,了解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及具体时间划分。 ( 春秋(BC770-BC476) 战国 (BC475-BC22 1) 公元前770年 前476年 前256年前221年 秦 东周 统 ) 观看视频,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战国。 合作探究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关系 夷狄国家一夷狄国家 72(次) ( 诸夏国家—夷狄国家 诸夏国家一诸夏国家 )281(次) 436(次)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战争次数) 通过视频和合作探究一让学生比较春秋和战国不同之处。 比较春秋战国的异同 春秋 战国 主要形式 奴隶主掠夺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 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 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 时代特点 奴隶制瓦解时期 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 战争结果 冲击了奴隶制, 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为统一打下基础。 都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概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 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 ( 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 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 而自称为华夏族。 北狄 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交流, 中 原 相互学习,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进入战 国 之后,内迁戎狄 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西成 东夷 南蛮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和社会之变)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和社会之变) 合作探究二 1. 为 什 么 春 秋 战 国 纷 纷 进 行 变 法 改 革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 →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土地制度变化: 井田制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逐 渐出现 阶级变化: 新兴地主阶 级崛起 诉求 :光地 主要求学握政 权。进行政治 变革 经济基础 逵 上层建筑 图一为变法的直接原因,图二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加上教材上的关于农业发展对于手工业和 商业发展的促进,共同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 2.根据视频及课本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3.商鞅变法的作用 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 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 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 ·李斯列传》 结合材料及视频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