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5554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1474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历史,中外,答案,小练,随堂,上册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一变化表明( ) A.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礼乐制度完全崩溃 D.华夷文化冲突消失 2.西周时期,楚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从楚成王开始“结旧好与诸侯,使人献天子”;到楚庄王时,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该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楚国国力日益强盛 B.楚国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C.楚国中原交往密切 D.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坏 3.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4.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 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坚持以法治国 6.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 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尚贤,非攻” 7.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老子追求返璞归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 A.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B.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具有明显人文精神 D.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9.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两者都( ) A.提倡仁德 B.重视劳动 C.崇尚安民 D.追求公平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一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请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影响,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在哪个国家变法?目的是什么?春秋战国各学派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请列举两种治国思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选择B: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增强,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夷夏之辨”在战国晚期诸国较量中被遗弃。排除A:秦朝形成天下一统格局。排除C:仅“夷夏之辨”的变化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完全崩溃。排除D:“华夷文化冲突消失”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自称“蛮夷”,到“使人献天子”,再到“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其变化过程实质是对中原华夏礼仪文化的逐渐认同,B项正确;楚国国力强盛是问鼎中原的基础,不是整个材料所反映变化的本质原因,排除A项;楚国和中原交往密切是表面联系,不涉及实质,排除C项;西周礼乐制度崩坏说法错误,礼乐崩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局面混乱。排除B: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强调传承性,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而非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