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思想政治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复习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 决 定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 探究认识的奥秘 认识的发展 真理的特点 上升性 无限性 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具体的有条件的 客观性 特定的过程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 正确认识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一、第四课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4、真理的基本属性 5、理解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6、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第四课核心知识速记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反映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 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 联 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四课易混易错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结 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形式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第四课易混易错 2、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本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由此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的特点决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第四课易混易错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课易混易错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