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60121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7张)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389331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纲要,中外,统编,人教,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东迁 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鲁国历史《春秋》 刘向《战国策》 第2课 诸侯纷争 与变法运动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孔子和老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巩固练习 05 0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 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标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周敬王卒(与孔子编订《春秋》一书时间大体相当,故得名)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关系) 特点: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以争夺霸主为主要目的,名义上仍维护西周制度,未将其彻底破坏。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列国纷争 2.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至秦统一六国(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关系) 特点: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以兼并为主要目的,注重争夺地盘和人口,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 ,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一、列国纷争 2.战国时期: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争频仍,民不聊生 兼并频繁,政局动荡 诸侯争霸,政权下移 礼崩乐坏,社会失序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二、华夏认同 观察下面三幅地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减少。 新图例长城:交流、冲突(战争)和民族交融。 北方部族数量减少:融入华夏。 二、华夏认同 含义: 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的文化心理认同。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密切联系 (战乱,人口迁移, 经济文化交流) 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 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 意义: ①促进民族交融,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共同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 ③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0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春秋牛耕画像砖 有鼻环的牛尊 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末期铁制农具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在经济领域内,一方面是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生产事业的极大破坏,在史书记载中,常常可以看到好战者滥杀无辜和被围困城中人吃人的现象。但是同时在这动乱的岁月里,经济总体上是在发展……战乱造成的破坏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成为一种“背反”态势。 ———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