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默写 1直接默写 (1)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树绕村庄, 水满陂塘 。(秦观《行香子》) (4)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理解默写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 (2)李商隐的《无题》中“ 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 (3)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中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的词句是: 有桃花红 , 李花白 , 菜花黄 。 (4)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二、阅读 (一)阅读《咸阳城东楼》,完成问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辞,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2诗中“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这一感情的缘由是什么 答: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3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首联写登临城楼,眼前的兼葭杨柳似长江中的汀洲,让诗人想起万里之外的江南故乡,触景生情,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诗的颔联勾勒出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二)阅读《无题》,完成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个“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3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 答: 巧用象征,蚕丝和烛泪象征爱情,谐音,丝和思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的精神。 4请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答: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阅读《行香子》,完成问题。 1对“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寓情于景,描绘了“小园”明媚的春光,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境。 B.运用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C.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生动自然,强调了春光烂漫,突出了热爱之情。 D.以面带点,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达到了全面表现的艺术效果。 2“倚东风,豪兴徜徉”流露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 ①悠闲惬意、闲适自在。②对农村景色的喜爱、陶醉。 3白描手法的运用使本诗用语朴素流畅,有自然之美,试举一例赏析。 答: 示例一:“有桃花红”三句,“红、白、黄”三种不同色彩的春花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