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日朵雪峰之侧 在20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诗人昌耀以笔为舟,航行于心灵的雪域高原。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壮丽旅程,这是一次对自然极限的仰望,也是对生命韧性的颂歌。雪峰巍峨,孤鹰盘旋,诗人置身其间,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雄浑之美,更深刻探讨了人在绝境中的坚持与超越。让我们跟随昌耀的脚步,探寻那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炽热的生命之光,激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开启新课的探索之旅。 情境导入 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意象的运用等。 突破点二 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 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 本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中国当代诗人。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3年,在朝鲜战场负伤转至河北荣军中学读书。 1954年,发表处女作《你为什么这般倔强--献给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 1955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 1979年,获得平反,告别流放生涯,回到西宁。 1996年,出版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 作者简介 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 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作品特色: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20说法。 作品及特色 写作背景 1956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此时的昌耀正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在距峨堡镇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这首诗是诗人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是诗人生命处于困厄中的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标题解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本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山顶终年积雪,因它靠近祁连县峨堡镇,作者认为当地人“峨堡”发音更像是“峨日朵”,在诗中便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侧”指半山腰。“峨日朵雪峰之侧”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诗歌写的是他在这一独特的观景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嚣 鸣 锈 蚀 罅 隙 彷 徨 楔 入 石 砾 字词清单 同学们,要规范书写哟 Xiāo Xiù Xià Xì Páng huáng Xiē rù lì 初读文本 把握节奏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 ,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读准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基调:昂扬奋进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整体感知 借雪峰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的赞颂。 写“我”在登山时见到的壮丽景象和登山途中的生命体验。 第一层(第1节): 第二层(第二节) 02 01 尝试补全下列文段。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 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