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62906

2.4《致云雀》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22737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致云雀,课件,34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致云雀 雪莱 了解诗人雪莱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品味语言,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 突破点二 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领会诗歌主题,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学习目标 雪莱(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 12岁进入伊顿公学; 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22年因出海遭遇风暴逝世。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 其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富有哲理性的《仙后麦布》, 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暴政的行列》, 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区颂》, 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颂》, 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代表作品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雪莱认为诗是生命形象在永恒真理中的表达,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美、最善的时刻”的表现。 他的长篇诗社会主体鲜明,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他的抒情诗思想奔放,情感炙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尤其是他将诗歌旋律的音乐性与节奏韵律的多样性融为一体。 作品特点 18世纪后期,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而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作者作的这篇《致云雀》,表达其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世界的思想情感。 另据雪莱的夫人回忆,《致云雀》是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写作背景 英国圈地运动 雪莱诗歌《1819年的英国》 英国政府寻机对雪莱进行恶意诽谤,雪莱被迫流亡 《致云雀》写于1820年。他提出的政治主张不被认可。 诗人当时的处境是黑暗的,他得不到认可,犹如一颗珍珠被遮住了光芒。 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方法和思潮。 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文学知识 (2)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 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文学知识 浪漫主义 飞 禽 迸 涌 酣 畅 摈 弃 雕 琢 憎 恨 炽 热 醇 酒 犀 利 晶 莹 蔚 蓝 yíng 同学们,要规范书写哟 摧 残 婉 转 qín bèng hān bìn zēng zhuó chì chún xī wèi) cuī wǎn 读准字音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也形容表达得充分透彻。 霞蔚云蒸:彩霞弥漫,云气升腾,形容景物灿烂绚丽,也说云蒸霞蔚。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