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68597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7张PPT)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78431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律规定是都该杀头的。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说明最晚在秦朝时就已经有用法律明确标注的赋役制度,图为大泽乡起义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新课导入 (1)西周的贡赋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的义务: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劳役地租 役重于赋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②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汉朝:口赋(7—14)、算赋(15—56、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税民资等)。 2、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地产三分之二。 汉朝:休养生息、税率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人头税 (口赋、户赋、算赋) 秦朝:极重。 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 认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是其衰亡的重要原因;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沉重赋税是导致其进行战争、起义的重要因素;统治者减免租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出现治世。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曰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秦律,云梦睡虎地竹简》 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 --《 史记 陈涉世家》 朝代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隋朝 唐前期 唐后期 两税法 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以土地、资本为主 根据教材概括隋唐赋税的基本内容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租调制 人丁 人丁(不分男女,年龄区别) 以庸(绢布)代(徭)役,推行基础是均田制 租庸调制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发展演变:北魏开始;隋朝沿用;唐朝发展为租庸调制 经济基础:均田制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为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 作用: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1)租调制、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①原因: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②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唐中期:两税法 ③内容: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