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68690

1.2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4-12-20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61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组成,教学设计,反思
  • cover
水和水的溶液 1.2水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水的组成》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知识紧密承接前面关于地球上水的分布等内容,深入探讨水的本质。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直观地展示水的分解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元素,为后续学习化学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奠定基础。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化学学科的认知体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广泛的接触,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前期学习中对物质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然而,学生在分析复杂实验现象、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组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掌握。 三、素养目标 1. 科学观念 ①认识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理解物质由元素组成的观念。 ②了解水的分子结构,从微观角度认识水的组成和变化。 2. 科学思维 ①通过分析电解水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②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水的组成和性质,提高思维的系统性。3. 探究实践 ①参与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②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态度责任 ①感受科学的奇妙和魅力,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②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水的组成实验及结论。 ②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2. 难点 ①对水的组成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解水装置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通过提问“地球上的水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水的组成。 2. 新课讲授 ①水的物理性质 A让学生观察一杯水,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 B介绍水的密度、熔点、沸点等重要物理参数。 ②水的组成实验- 电解水实验 A 展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介绍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B接通电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 C检验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点燃的火柴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D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A讲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在电解水的过程中,通电提供了能量,使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 B水分子分解时,氢原子和氧原子分离。带正电的氢原子向负极移动,在负极结合形成氢气分子;带负电的氧原子向正极移动,在正极结合形成氧气分子。 C 通过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和氢气、氧气分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微观变化。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只是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D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解释这是因为一个水分子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 2:1。 3. 巩固练习 ①给出一些关于水的组成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②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一种物质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4. 课堂小结 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实验及结论、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②强调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5. 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查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