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73782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17518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不可逾越。 郑庄公祭祀坑遗址(九鼎八簋) 这表明什么? 1. 能够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原因及主要表现(重点);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难点)。 2. 说出各思想家的重要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意义。 学习目标 771BC,申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 770BC,周平王东迁 西周变东周 两周之变,是否仅限于国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春秋五霸” (前770年至前476年)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战国七雄”(前475至前221年)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与战国 1、春秋与战国 材料1: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教材中的“史料阅读”) 状况:诸侯纷争、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泯灭 说明:改革政治,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活动:据下列史料,你认为“战国”时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说明了什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任命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夏化及其对华夏族 的影响》 Q: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对民族关系影响?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自称“华夏”,其他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材料2:唐朝孔颖达在《春秋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活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何为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有何发展?影响如何? 华夏认同: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影响:华夏族发展壮大,进一步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有利于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发展: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